不要让父母越来越“取悦”你
1
一次,单位组织去旅游,我们都很开心报了名,苏鹤却带上了七十多岁父亲。一路上,苏鹤的父亲一会儿要上厕所,一会儿又要喝水,节奏完全跟不上我们。
为了照顾父亲,苏鹤几乎没有时间去好好看景,忙着替老父亲拎包倒水,拍照留影。可是,苏鹤没有一点不耐烦,他们父女俩一路上有说有笑,看得出,她的父亲很开心。
讲真,单位好不容易组织一次旅游,我们都想借着这个机会好好放松一下,苏鹤这么做,大家觉得完全没有必要,七十多岁的老人带出去真的很麻烦。
“我父亲很爱旅游,所以一有机会,我便想带他多看看这个世界。”苏鹤说。
苏鹤的一句话,让我羞愧难当。当我对父母没有足够的耐心,甚至不能和父母好好说话的时候,她却做到了懂父母的爱好,耐心地陪伴。
怪不得苏鹤的父亲对苏鹤提出各种要求时,没有一点觉得不好意思,并不觉得自己是女儿的麻烦,因为,苏鹤打心眼里没有觉得父亲是麻烦。
当父母越来越“取悦”你,越来越怕麻烦你,你有没有想过,不是父母变了,而是你自己变了,因为你觉得他们老了,觉得他们是个麻烦,没有发自内心地恭敬他们,没有让他们感到,你和他们在一起是快乐的。
2
父母老了,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越来越小了,小到把目光聚焦在儿女身上,希望寻找到安慰和寄托。我们大了,世界越来越大了,我们眼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,买房加薪,养儿育女,父母成了忽略的对象。
我们不是不明白”子欲养而亲不待“的道理,但总以为可以再等一等,缓一缓,等我们缓过这一阵,等我们忙完这一回,等下次,等明天,等来年。可是他们能等多久呢?
曾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则事例。
有位老太太待在儿子的房间里,碰巧儿子这个时候回来了。
儿子刚谈崩了一桩业务,心情不太好,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,生硬的说:“妈,你没事不在自己房间好好呆着,到我房间倒腾什么。”母亲解释说:“我在找份报纸,顺便在你床上坐一会儿。”
儿子脸色很臭,摔门而出,出门前扔下一句:“吃饱了没事干。”当天晚上12点,老母亲便从七楼跳下了。
母亲太无聊了,想找一份报纸看看,看见儿子的床,忍不住坐了一坐,她大概想多感受一下儿子的气息,她大概想起了小时候儿子躺在床上咿咿呀呀的场景,可是,儿子呢?儿子希望母亲“安分”点,希望不要给他惹麻烦,希望在他烦恼时给他空间。
于是悲剧发生了,甚至没有给这位母亲时间缓一口气,也没有给儿子时间忏悔,悲剧没有等一等。
当然这样的事例也是极少的,当我们总是给父母脸色看的时候,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用跳楼来“表白”他们内心的绝望。
“坚强”的父母可能还会反思自己,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,他们甚至不惜“尊严”地去讨好自己的孩子,他们笑意盈盈,你却没有读懂他们心里的“计较”。
从小到大,无论我们多么不济,父母从没有嫌弃,在父母眼里,孩子就像个天使。父母的爱是最包容的,我们以为父母从不会计较。
确实,父母是不会和孩子计较的,但是,父母是会伤心的,特别是当他们老了的时候,当他们由当年的强大变成了今天的弱势的时候,他们是会伤心的和无助的。
他们可以不再需要世界,却需要你!
3
我们不断在长大,烦恼也跟着长大。工作、婚姻、孩子等常让人疲惫不堪,心情郁闷,却无处发泄,于是,很多情绪垃圾一不小心就打包给了父母。人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给了最亲的人,也只有最亲的人才能包容我们的任性。
我们真的很不孝顺吗?
子游问孝于孔子,子曰:‘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’”
在孔子看来,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,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,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没什么区别。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,孝敬父母最难的是“色难”,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。
孔子的时代早已远去,随着社会的发展,物质的丰盛,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更是在不断增加,在今天,对父母的孝顺,远远不是给他们物质那么简单。
关于孝顺,有不同层次的认知,我认为可以分成三层。
低层次的认知:就是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。
中层次的认知: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依靠。
高层次的认知:懂得父母的爱好,让他们找到更多的生活乐趣,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舍得给时间和耐心来陪伴。
行动,来源于认知的清醒。我们要好好认知父母的需要,更要积极行动起来,对父母多一些发自内心的微笑,用我们的恭敬的心去供养他们的余生,让他们不用“取悦”子女,不用看子女脸色,可以任性,可以咆哮。
有一种压力叫“上有老”,换个角度,还有一种幸福也叫“上有老”,珍惜每一天“上有老”的日子,父母在,家就在,幸福就在。
(文/沫沫)
一次,单位组织去旅游,我们都很开心报了名,苏鹤却带上了七十多岁父亲。一路上,苏鹤的父亲一会儿要上厕所,一会儿又要喝水,节奏完全跟不上我们。
为了照顾父亲,苏鹤几乎没有时间去好好看景,忙着替老父亲拎包倒水,拍照留影。可是,苏鹤没有一点不耐烦,他们父女俩一路上有说有笑,看得出,她的父亲很开心。
讲真,单位好不容易组织一次旅游,我们都想借着这个机会好好放松一下,苏鹤这么做,大家觉得完全没有必要,七十多岁的老人带出去真的很麻烦。
“我父亲很爱旅游,所以一有机会,我便想带他多看看这个世界。”苏鹤说。
苏鹤的一句话,让我羞愧难当。当我对父母没有足够的耐心,甚至不能和父母好好说话的时候,她却做到了懂父母的爱好,耐心地陪伴。
怪不得苏鹤的父亲对苏鹤提出各种要求时,没有一点觉得不好意思,并不觉得自己是女儿的麻烦,因为,苏鹤打心眼里没有觉得父亲是麻烦。
当父母越来越“取悦”你,越来越怕麻烦你,你有没有想过,不是父母变了,而是你自己变了,因为你觉得他们老了,觉得他们是个麻烦,没有发自内心地恭敬他们,没有让他们感到,你和他们在一起是快乐的。
2
父母老了,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越来越小了,小到把目光聚焦在儿女身上,希望寻找到安慰和寄托。我们大了,世界越来越大了,我们眼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,买房加薪,养儿育女,父母成了忽略的对象。
我们不是不明白”子欲养而亲不待“的道理,但总以为可以再等一等,缓一缓,等我们缓过这一阵,等我们忙完这一回,等下次,等明天,等来年。可是他们能等多久呢?
曾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则事例。
有位老太太待在儿子的房间里,碰巧儿子这个时候回来了。
儿子刚谈崩了一桩业务,心情不太好,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,生硬的说:“妈,你没事不在自己房间好好呆着,到我房间倒腾什么。”母亲解释说:“我在找份报纸,顺便在你床上坐一会儿。”
儿子脸色很臭,摔门而出,出门前扔下一句:“吃饱了没事干。”当天晚上12点,老母亲便从七楼跳下了。
母亲太无聊了,想找一份报纸看看,看见儿子的床,忍不住坐了一坐,她大概想多感受一下儿子的气息,她大概想起了小时候儿子躺在床上咿咿呀呀的场景,可是,儿子呢?儿子希望母亲“安分”点,希望不要给他惹麻烦,希望在他烦恼时给他空间。
于是悲剧发生了,甚至没有给这位母亲时间缓一口气,也没有给儿子时间忏悔,悲剧没有等一等。
当然这样的事例也是极少的,当我们总是给父母脸色看的时候,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用跳楼来“表白”他们内心的绝望。
“坚强”的父母可能还会反思自己,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,他们甚至不惜“尊严”地去讨好自己的孩子,他们笑意盈盈,你却没有读懂他们心里的“计较”。
从小到大,无论我们多么不济,父母从没有嫌弃,在父母眼里,孩子就像个天使。父母的爱是最包容的,我们以为父母从不会计较。
确实,父母是不会和孩子计较的,但是,父母是会伤心的,特别是当他们老了的时候,当他们由当年的强大变成了今天的弱势的时候,他们是会伤心的和无助的。
他们可以不再需要世界,却需要你!
3
我们不断在长大,烦恼也跟着长大。工作、婚姻、孩子等常让人疲惫不堪,心情郁闷,却无处发泄,于是,很多情绪垃圾一不小心就打包给了父母。人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给了最亲的人,也只有最亲的人才能包容我们的任性。
我们真的很不孝顺吗?
子游问孝于孔子,子曰:‘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’”
在孔子看来,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,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,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没什么区别。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,孝敬父母最难的是“色难”,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。
孔子的时代早已远去,随着社会的发展,物质的丰盛,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更是在不断增加,在今天,对父母的孝顺,远远不是给他们物质那么简单。
关于孝顺,有不同层次的认知,我认为可以分成三层。
低层次的认知:就是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。
中层次的认知: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依靠。
高层次的认知:懂得父母的爱好,让他们找到更多的生活乐趣,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舍得给时间和耐心来陪伴。
行动,来源于认知的清醒。我们要好好认知父母的需要,更要积极行动起来,对父母多一些发自内心的微笑,用我们的恭敬的心去供养他们的余生,让他们不用“取悦”子女,不用看子女脸色,可以任性,可以咆哮。
有一种压力叫“上有老”,换个角度,还有一种幸福也叫“上有老”,珍惜每一天“上有老”的日子,父母在,家就在,幸福就在。
(文/沫沫)
广告推广>>本篇文章此处诚招文字广告,带链接,价格1元/月,10元永久,详询客服QQ1406021501
喜欢这篇文章,微信扫描上面的二维码,向我们打赏
(账号名称为树影剑南,请识别,不要错了哦)
(账号名称为树影剑南,请识别,不要错了哦)
上一篇:什么东西都可以将就,除了爱情
下一篇:真爱你的人,不会让你久等